如題,我就是那個電腦小白。
儘管大部份都是處理文書工作,我的電腦卻時常面對當機、開機速度慢到老師課都快上完了我還沒開始做筆記等等問題。我把這些問題歸咎於自己粗魯的使用習慣,包含物理碰撞、常強制關機,或是在開機狀態移動電腦導致硬碟刮損。
後來發現更大的問題可能是我常常一次開啟三十多個電腦分頁與程式,不過總而言之,在前一台Lenovo G50–80再次當機並惹怒我之後,我便決定要換新電腦了。當時那台Lenovo還用不到兩年,離筆電應該要有的平均壽命3-5年還遠的很,但是筆電到我這裡好像都會突然短壽。
「老娘下一台電腦要用到五年!」
總之我發下宏願的結果就是下面這篇發文:
不出意外被這篇文釣出了許多果粉,真心地向我保證Mac系統遠遠超過Windows,保值又耐用,結果這種一致的狂熱反而讓我陷入了「我讀書少你莫騙我QAQ」的被害妄想之中,不敢輕易相信品牌。
也因此下定決心要來了解挑選筆電的注意事項。在騷擾了幾位好友以及爬了一些文章之後,電腦小白決定要寫一篇給其他電腦小白的科普文,希望能造福一些也很迷惘、每次都被北門路的店員們花言巧語哄騙的同類。
開始囉。
(一)選擇筆電的五大標準:
首先借用跑過電腦展的朋友的話:
「如果對電腦進行比喻的話,那麼可以說CPU便是一個人的大腦,RAM就是一個人的辦公桌。當辦公桌愈大,則可以同時處理的工作便愈多,但也要在大腦(CPU)可以應付的範圍內。然後所謂的硬碟便是抽屜,可以存放各種資料,如果是SSD的話,就是可以快速把資料收納或取出的抽屜,等於是加大版的辦公桌。」
對於電腦更有研究、或使用需求更複雜的朋友總有一套挑電腦的標準,不過一般在挑選筆電時,基本以下五點把握住最重要:
雖然有做CPU的品牌並不只Intel,但因為是最常見的大廠,每個品牌都有廠商自己的編碼方式,本文就以intel Core來舉例。通常筆電的掌托那邊會貼著一張小小的正方型藍色貼紙,就是他們的標誌。
處理器的型號可以在在【控制台-系統安全性-系統】中查到:
作為大腦的處理器(CPU)是如何運作的呢?如下圖:
大家看得懂嗎?總之我是看不懂。我需要知道的,就是如何解讀以下這句:
Intel Core i5 3210M (3M Cache, 2.5 GHz)
翻譯成中文就是:
Intel出廠的第3代i5處理器(雙核心四線程)、M型號(產品線尾碼)、快取記憶體規格3MB Cache、運作時脈2.5GHz。
基本解讀結構如下:
(1)核心數:
買電腦時常聽到「雙核心、四核心、八核心」講的就是這個,因為是給電腦小白的科普文,我就簡單地這麼說:
效能:i7(四核心模擬八核心)>i5(四核心)>i3(雙核心模擬四核心)
數字愈大效能愈好,簡單易懂。但這也只是第一關,因為後面還有型號(看產品線尾碼)的差別。
(2)世代+SKU數字
如上圖所示,四個數字中,第一個數字代表世代,後面三碼就是SKU數字,基本上SKU數字愈大效能愈好。而每個世代之間的差別則不太一樣,之間的效能差異詳細地可以參考以下這個超犯規的網站中的比照表(有Intel跟AMD兩間廠牌一起比較)
各家CPU效能比照表:CPU Benchmarks Over 600,000 CPUs Benchmarked
非常眼花撩亂,既然是小白,我想應該不用勉強自己看懂啦。
(值得注意的是現在還有3碼的,據說比較低耗能,也就是比較省電)
(3)型號(產品線尾碼)
基本上不知道這個數字意義的人都會被騙(呃不是
這個的專有名詞叫「熱設計功耗(TDP)」,與性能之間有著影響但並非決定性的關係,在此不解釋,只簡單這麼說:因為筆電與桌上型電腦不同,與速率比起來,省電與低耗能也是很重要的(但也就是說效率比較差),而TDP某種程度上可以顯示性能(耗能);例如儘管同樣是i5,還是會因為後面的產品線尾碼而有所不同,使得有的效能類同i3。
基本上的型號與性能定位如下:
詳細請參考Intel官網:筆記型電腦、桌上型電腦及行動裝置處理器
(4)快取記憶體
什麼是快取記憶體呢?如果以前面將大腦與辦公桌的例子而言,快取記憶體便是你記在自己腦中的資料;因為你已經記在腦海裡了,所以不用再花時間找資料,很快就可以讀取。
用更專業一點點的說法就是:
當中央處理器 (CPU ) 處理資料時,它會先到快取記憶體中尋找,如果資料因先前已經讀取而暫存於此的話,就不需從龐大的記憶體中費時讀取資料。
因為快取記憶體成本比較大,沒辦法像RAM一樣做到GB,大部分是以KB、MB為單位。這個部分就很單純,愈大愈好。
(5)時脈(clock)
時脈基本上就是運算速度,也可以說是很重要的一個標準。
先用專業的、我也不太懂的話說明一遍:
處理器內部運算時脈的速度,此數據會決定處理器處理資料的速度。時脈速度通常會以十億赫茲 (GHz) 表示,亦即每秒的脈波數量 (以十億個脈波為單位)
總之時脈愈大,就代表你腦袋想事情的速度愈快,2.5GHz等於每秒可以做25億次動作,然後所謂的動作是啥鬼我也不知道。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核心之間的時脈是不能直接比較的,因為就算每秒內能執行的動作次數一樣,效能更好的核心卻能把動作做得更好!
因此就會有人問,到底是「核心數」重要還是「時脈」重要?
同樣借用網路上的一個很棒的比喻:
甲有兩顆大腦(雙核心)+3GHz;乙有四顆大腦(四核心)+2.66GHz
甲解一題數學要10分鐘,乙要12分鐘。
但如果有4題數學題,甲必需花20分鐘才能處理完;乙雖然一題需要12分鐘,但4顆大腦一起運算,只需花費12分鐘。
總而言之,大腦這東西很棒,我希望萌萌們都有一顆。